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13121757181 欢迎访问能源企业文化网官方网站!

蹄疾步稳 推进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08 14:40:34     来源:admin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能源建设发展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能源政策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研发新能源产业、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普遍共识,也是为国家“双碳”政策的落实履行应尽的责任。

        一、能源转型发展创新项目分析

        (一)组建以太阳能为中心的新能源体系

在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中,新能源体系的构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资料。通过调研走访多家太阳能技术研究机构,发现与化学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相比,太阳能的适用范围和领域最为广泛,能源也最为稳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极大地缓解电力企业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推进能源稳定、高效地转型升级。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着足够的空间,可以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提供充足的场地,同时借助太阳能发电,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相对稳定、清洁且高性价比的电力资源,从而实现能源生产、供应与使用各方的共赢发展。

        (二)改良传统燃气发电模式和设备

推进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既需要大力推进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但也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能源,否则就可能会导致能源供应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造成能源改革“蹄疾”但不能“步稳”。对此,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能源转型和传统能源改进工作部署,以电力企业新建和在役燃机为依托,积极谋划课题落地和科技产出,推动以燃机中心为主体的特色中心建设,努力实现传统能源的现代化、绿色化升级换代。

        (三)筑牢能源生产的安全根基

        推进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安全问题是不可逾越的关键防线,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能源企业不仅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压力,还要切实承担着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在一些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区域,能源供应尤其是石油、汽油的运输受到了严重的阻滞,更加需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切实保障能源供应与转型的稳步推进。在传统的火力发电领域,必须要加强防爆、防燃检查,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更新升级,并逐步由太阳能、核能、风能等相对清洁的能源加以替换,共同筑牢能源生产的安全根基。

        二、当前能源转型发展的主要困难

        (一)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不足

能源的快速转型和科技创新,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和技术引领作用,推动“二次创业”走深走实。然而,目前电力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企业和研究单位虽然研发人才总量逐年提升,但是高层次人才、行业内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明显缺乏。尤其是在人才来源方面,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选拔以及向高校招聘,科技人员背景成分单一,导致科技工作的思路和视野局限性很大,难以适应现代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精力投入不足

        当前,由于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能源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常规技术服务工作偏多,工作强度偏大,科研投入精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能源转型科研工作的需求。以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为例,由于生产、经营任务较重,专业技术人员存在不能沉下心来进行能源转型科研情况,只能够应付日常的技术工作需求。对此,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根据工作需求,成立“柔性团队”,为重点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平台,潜心科研,解决发展通道和后顾之忧,同时以项目团队为基础,孵化和做强技术团队,引导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三)新能源思维与能源产业融入不足

        新能源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科研人力和资金投入,这一点与传统企业追逐利润的思维是相违背的。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对于能源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但与能源企业的生产实际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从能源企业尤其是传统火力发电企业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无法拨付出额外的资金用于能源转型,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也往往集中于如何开源节流,没有形成新能源的长远思维。当前,我国的新能源建设基本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要么由大型的电力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进行推动,要么由小微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进行地方探索,能源产业的全面升级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三、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筑牢技术根基,深挖新能源技术潜力。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并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真正在技术层面打牢根基,深挖新能源技术潜力,使能源转型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由难为变成可行。首先,应当重点推进新能源企业急需的服务,如风光火储一体化适应性分析、微电网及分布式发电解决方案、电化学储能应用及安全技术优化、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等,对能源企业实施发电、供电、储能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助力传统能源的不断优化。其次,要扎实探索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调研分析区域内新能源现有装机及增长趋势,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等新能源生产体系,尽快建立满足区域新能源企业需求的技术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深入调研海上风电技术问题,逐步建立完备的海上风电技术监督和技术保障体系,重点开展海上风电测试技术、海缆安全性评估、海底光纤安全性评估等风电场较为急迫的技术需求,将海洋能源引入到新能源体系当中,实现能源转型的进一步突破。

        (二)探索智慧创新,提升能源信息化含量。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全面开花,能源行业亦不例外。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应当组建智慧能源研发团队,联合高校重点实验室团队开展智能算法研发,为“智慧能源”创新探索提供智力保障。如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联合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基于CFD数值模拟计算和POD快速预测算法的锅炉燃烧建模研发工作,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受热面清洁因子数值模拟研发工作,联合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基于GCN的故障诊断智能迁移算法研发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要结合智慧终端、智能算法和物联网等技术,推进发电设备智能监测、智能诊断和故障预警技术研究,在旋转设备辅机智能诊断、发电厂智能巡检、基于数字孪生的发电设备性能评估等方面取得能源转型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

        (三)加强煤电改造,升级传统能源系统。

        蹄疾步稳地推进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企业在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和技术研发的同时,立足能源供应的现状和实际需要,扎实做好技术相对成熟的传统能源系统的完善和设备的改造,使其能够符合绿色发展和“双碳”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能源转型提供重要的缓冲。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现有能源生产机组设备的管理、保养和检修,对于容易发生故障的老旧设备不能一弃了之,而要梳理和总结同类型已改造机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为设备升级改造提供技术保障。面对燃煤火电设备,要尝试开展城市周边可利用固废资源调研,研究燃煤火电机组对污泥、生物质、垃圾、碎布料及油泥等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理方案,因地制宜、因设备制宜,引导燃煤发电企业参与固废高值化利用,使高污染的能源生产设备成为促进环保的重要助力,为绿色发展夯实基础。

        (四)加强人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打造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才能够为新能源建设与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对于能源企业来说,首先应当加强人才引进。当前形势下,新能源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技术服务需求和较弱的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解决该问题需多管齐下,特别是要加大新毕业生和社会招聘力度,前者的专业应当涵盖新能源、控制、电气等,而后者则更加侧重光伏测试、风电测试、电气预试及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尽快做大做强新能源技术力量。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进度,及时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职工到中层领导岗位上;二是通过专业部所和职能部门之前内部人才交流等形式,加强优秀青年职工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实践锻炼和规矩意识的培养,切实打通青年职工成长成才通道;三是不断提升领导人员的履职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领导人员明确目标任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加强思想引导。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重点工作确定“党建引领+”重点攻关项目,切实实现党建与队伍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推动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

        四、结束语

        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部署和行业发展趋势,也是能源企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源企业推进传统能源升级和新建设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风光火一体化,为企业二次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